起名字网>百家姓>骆姓

百家姓查询

骆用作姓氏的读音为 luò

五行: 偏旁: 笔画:9

书写顺序:横撇、横撇、横、撇、横撇、点、竖、横撇、横

推荐取名技巧:起名不宜用声母是l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l声母uò韵母或去声调的字,不宜全用左右结构的字

推荐取名工具:周易取名古诗词取名

骆姓男孩名字大全

骆云飞 骆成兵 骆俊武 骆皓轩 骆文韬 骆华旭 骆振宇 骆文浩 骆恒晔 骆人方 骆俊红 骆一文 骆炳飞 骆青峰 骆艳伟 骆海明 骆庆峰 骆祥瑜 骆翰林 骆满堂 骆超俊 骆超凡 骆元源 骆才晏 骆志锋 骆天健 骆云伟 骆文俊 骆金顺 骆云川 骆海吉 骆顺培 骆光耀 骆伟明 骆建春 骆启杰 骆远辉 骆文龙 骆志广 骆一明 骆广星 骆振池 骆祥伟 骆祥瑞 骆飞翔 骆前程 骆红亮 骆龙海 骆雪峰 骆延军 骆麒凯 骆东旭 骆云鹏 骆振东 骆翔晖 骆广亮 骆哓彬 骆润之 骆子云 骆方勇 骆武健 骆前江 骆忠光 骆福润 骆鹏飞 骆海金 骆天强 骆军楠 骆欢锋 骆伶龙 骆东梁 骆培金 骆亚林 骆兆彬 骆培鸿 骆兆天 骆广平 骆启明 骆冬冬 骆建兵 骆宝华 骆朝华 骆庆斌 骆敏浩 骆晓磊 骆仁德 骆俊锋 骆广强 骆明荣 骆之衎 骆海映 骆胜辉 骆宇峰 骆富峰 骆俊祺 骆文涛 骆乐天 骆林林 骆志权 骆利群 骆春华 骆伟平 骆研斌 骆祥令 骆乐涛 骆德星 骆小光 骆秉辉 骆礼鹏 骆建平 骆湘超 骆天宇 骆岩涛 骆立军 骆元振 骆瑞泽 骆爱熙 骆富瑞 骆庄荀 骆彭昊 骆炳辅 骆炳瑞 骆炫铭 骆科举 骆浩轩 骆易信 骆狄庆 骆涣文 骆海眠 骆莫恺 骆祥云 骆艳珍 骆振刚 骆可乐 骆喆林 骆喆霖 骆思洁 骆静逸 骆睿婕 骆嘉鸣 骆嘉欢 骆嘉友 骆嘉良 骆耀寿 骆锦宾 骆锦淏 骆锦恒 骆锦承 骆锦滔 骆锦平 骆锦涛 骆鸿琳 骆鸿俊 骆浩文 骆浩杨 骆浩阳 骆浩洋 骆浩玉 骆浩铭 骆浩鑫 更多骆姓男孩名字>

骆姓来源

骆姓主要源自:姜姓、嬴姓、姬姓、姒姓。

骆姓起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等的记载,在周武王姬发病逝之后后,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在镇压了三监之乱以及东夷部族的反抗后,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东夷部族,敕封姜太公于齐地,建齐国,公爵,立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恶来之玄孙大骆,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叫嬴成,建有大骆国。到了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西周王朝内乱频繁,大骆国被西戎民族乘机攻灭。亡国之后,大骆国王族子孙和部分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大骆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

嬴姓骆氏族人皆尊奉嬴大骆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王孙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骆,为王孙贵族,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

姬姓骆氏族人皆尊奉嬴姬骆为得姓始祖,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四

骆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时期古越国及两汉越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越国东海王姒摇,驺氏,驺一作骆。”在史籍《史记·南越王佗传》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址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骆也。”在姒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氏称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姒摇是越王勾践后裔。

瓯骆国灭亡之后,其国民中多有以先祖名氏为姓氏者、或以郡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他骆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代北人复姓佗驼拔氏,亦称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泛指汉朝、晋朝时期和唐朝以后的代州以北广大地区,大致在今天河北省蔚县以西,山西外长城以南,原平、五台山东北一带地区。其间主要为鲜卑拓拔部的活动和控制地区,其中有佗驼拔氏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迁都洛阳之后,佗驼拔氏族随之入主中原,在其后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汉姓为骆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大荒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荒骆,亦称大驾、大荒辂、大荒落,就是为周王朝历朝历代君主驾车的车夫,即御用司机。这在史籍《史记·天官书》中有记载:“大荒骆,岁阴在巳。又作大荒落。与辂同。”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还特别加以说明:“非子为周大骆是也。古驾辂皆同骆字,骆主车驾,故字可互用,犹甸之与椉也。”在大荒骆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

只有该支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ià(ㄐㄧㄚˋ),今读音作luò(ㄌㄨㄛˋ)亦可。

骆姓起源七

源于鲜卑族,出自唐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吐谷浑,是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原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个分支。西晋末期,其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逐渐发展壮大,在最强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了初级奴隶制国家,向西曾一度占有古安息国东部边沿地区(今伊朗),虏掠了一些古安息人。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辽国,吐谷浑族人皆臣役于辽国,后世最终融合于汉族、蒙古族、女真族。而留居在青海故地的吐谷浑族人,近代学者中有人认为其即今少数民族土族的先民。

在唐朝时期,吐谷浑部中已经存在有汉姓骆氏族人,其祖先即为吐谷浑部在强盛时期俘虏的古安息人。在唐代宗李豫执政时期(公元762~779年),这部分吐谷浑部族人中有人投靠了著名的大宦官骆奉先(今陕西富平人),随骆奉先之姓,成为冒姓的骆氏族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骆奉先的养子、唐军将领骆元光,唐德宗曾赐其姓名为李元谅,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骆氏、李氏至今,其骆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之孙周坦,属于避难冒姓为氏。宋朝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公元1017~1073年)有个孙子叫周坦,于“靖康之难”(公元1127年)后扈跸南迁,并成为南宋王朝的第一位状元。周坦有五个儿子,散居各邑,其次子周永泰后来入赘浙江诸暨东郭王氏,成为迁诸暨始祖,改冠郭氏,称郭永泰。郭永泰的曾孙叫郭德荣,为了避权臣韩侂胄之难,奉祖母骆氏隐居于长宁洄溪,并冒其姓以自晦,改称骆德荣。

从骆德荣开始,其后裔子孙皆改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而祠名绍濂者,即含不忘本意。

骆姓起源九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金国时期,女真族中有两个部落,分别叫作散答氏族、独鼎氏族,后在元、明时期皆改汉姓为骆氏,大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其正确的姓氏读音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洪骆氏,亦称洪罗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骆氏、何氏、石氏等。

⑵.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有改以居地名称为姓氏者,即改为萨克达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骆氏、苍氏、仓氏、麻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骆氏的姓氏读音皆作luò(ㄌㄨㄛˋ)。

骆姓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骆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河北省的保定市,廊坊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桂林市、合浦市、柳州市、恭城县,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县、漳州云霄县、莆田市,河南省的开封市、潢川县、光山县、桐柏县,广东省的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湛江市、高要市、河源市、信宜市、汕尾市陆丰县、珠海市、乐昌市、河源市龙川县、徐闻县、蕉岭县,甘肃省的天水、民勤县、武威市,湖南省的岳阳市、桂阳县、永州市新田县,浙江省的杭州市、绍兴市、义乌市、丽水市、安吉县,江苏省的无锡市、盐城市、宿迁市、连云港市、苏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徐州市丰县、南京市句容县、泗洪县、兴化市,湖北省的鄂州市、阳新县、蕲春县、黄石市、大冶市、增城市、浠水县、应城市、十堰市、赤壁氏、宜昌市、宜城市、黄梅市、麻城市,贵州省的普定县、兴义市、盘县、都匀县、普定县,安徽省的六安市寿县、宿州市、繁昌县、舒城市、无为县、定远县、泗县、庐江县,江西省的南昌市、德安市、赣州市于都县、抚州市,黎川县。崇义县、遂川县,山东省的济南市、长岛县、邹城市、济宁市、梁山县、鱼台县、菏泽市、齐河县,河南省的夏邑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峨眉山市、泸州市古蔺县、安岳县、资中县、广安市岳池县、珙县、峨眉山市,云南省的昭通市,吉林省的长春市,辽宁省的葫芦岛市绥中县,重庆市的万州区、巴县、忠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天津市的宝坻县,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淡水县、宜兰县,越南,朝鲜、韩国,日本,美国等地,均有骆氏族人分布。

内黄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四千五百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念三千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朝时期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秦二世三年(甲午,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朝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汉朝时期,其地置内黄县。曹魏时期,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四个镇、十三个乡。到2000年,内黄县辖六个镇、十一个乡。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民国时期合会稽、山阴二县为绍兴县。今为浙江省绍兴市。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谯阳郡:亦称洛阳郡,主要是指今河南省的洛阳地区。殷商时期称谯阳。西周时期开辟为成周,成为王朝的辅都,在东周时期成为周王室的正式都城。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始置洛阳县,县城以设在在洛水之阳(北岸)而名,当时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洛阳开始成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时期的曹魏国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该地,治所均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正式设置为洛阳郡。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粱、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隋移治到汉城以西九公里处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洛阳郡的辖境曾一度抵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唐王朝的大周皇帝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东周、新莽、唐朝、五代后唐、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均以洛阳为都城或陪都,故而在中国历史上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内黄堂:以望立堂,亦称相土堂、殷城堂。

会稽堂:以望立堂,亦称山阴堂、绍兴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三川堂、河内堂。

谯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洛阳堂、白马堂、东都堂、成周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一、(駱)lào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香河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骆”姓或音luò。音lào者,北方方音所致,当与luò同姓,或为其分族。

二、(駱)luò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崇仁、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彝、白、水、土家、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注云:“……以王父字为氏。”(按:历史上齐有二太公,一指姜姓太公,即姜子牙;一指田氏太公,即田和。舜裔,故系出妫姓。《姓氏词典》以为骆氏源于妫姓,与郑樵所注不同。)(2)郑樵又注:“地骆拔氏改为骆。”(按:《姓氏考略》引作“佗骆拔后改为骆氏。”今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氏志》亦作“地骆拔”。)(3)《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恶来革(按:‘恶来革’,《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作‘恶来草’;《姓氏词典》引作‘恶来’)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革”、“草”皆为衍字,以“恶来”是。恶来,商纣王之臣,秦祖蜚廉之子,有力善谗,周武王伐纣时被杀。又,《姓氏词典》引《新纂氏族笺释》云:“望出内黄郡。系出赢姓,非子父大骆,大骆长子成,世居大邱国,号大骆,厉王时灭于西戎,馀子以国为氏。”

4、或为安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云:“五代骆元亮,本姓安,骆奉先子之,遂冒姓骆氏。”或音lào。汉代有骆俊,陈留相;唐代有骆宾王,诗人;明代有骆文盛;清代有骆秉章,四川总督。

三、(駱)

骆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贵州、广东、北京等省市多此姓,3省市骆姓约占全国汉族骆姓人口60%。

骆姓起源:

1、系自姜姓。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

2、春秋时郑大夫王孙骆之后。

3、《史记》:恶来革(或即恶来,商纣王之谀臣飞廉之子)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

4、越王勾践之裔,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姓驺,驺一作骆。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氏。

5、北魏时改代北三字姓他骆拔氏(或作佗骆拔、他骆伏、地骆拔等)为骆氏。

6、金时女真人姓散答氏、独鼎氏,汉姓均为骆。

7、清满洲八旗萨克达氏后改为骆氏。今满族姓。

8、唐时吐谷浑人有骆氏。后唐振武节度使骆嗣恩,吐谷浑人。

9、唐时镇国军节度使骆元光,其先安息人,骆奉先养以为子,故姓骆氏,见《通鉴》。

10、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骆姓名人:

骆甲,汉高祖时校尉。

郡望:内黄,会稽、河南。

专业取名工具

宝宝取名

易经国学取名字,权威全面专业

去起名

周易取名

传统国学取名字,权威全面专业

去起名

古诗词取名

诗词典故起名字,儒雅动人有寓意

去起名

成人改名

个性自由搭配组合,免费自助取名

去改名

八字取名

八字国学取名字,助宝宝运势

去起名
名字测试工具

姓名测试打分

姓名与运程全方面分析评分,知名方能知命

去测名

取名字典

男孩女孩取名宜用字大全,查询字的取名寓意和含义

去查询

名字查重

查询全国同名同姓人数,为您分析遇到重名的概率。

去查重

名字寓意解析

免费名字寓意查询解析,分析来源、取小名等。

去解析